查看: 5580|回复: 0

人文历史 石良

823

主题

835

帖子

4426

积分

真探组

发表于 2020-10-12 11:25:33|来自:中国安徽安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文历史    石良
  吴汉亮

  一、石宰相屋的历史背景

  “石宰相屋”坐落在今宿松九姑乡杜溪村,“石宰相屋”之名始于明洪武年间。石良名松颜,公元1319年生于九姑乡杜溪庄,石家数代系当地一有名望的大户人家,为抵御元末战乱骚扰,石良程祖业,养兵屯田,搞联防,保住了宿松沿湖一带的平安。
  石良并未当过宰相,为什么有“石宰相屋”之名呢?这得从朱元璋的为人和当时的军屯民政策说起。
  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即太祖位,原吴王府臣乃升格为新皇朝的将相,文武功臣加官进爵,授予庄田,皇族死的活的全封王,一夜之间新添了几百几千新的王公贵族。明初百废待兴,长期的战争破坏,民多逃亡,人口减少是普遍现象,很多地方城野空墟,田地荒芜,成为无人之地。此时新建立皇朝的朱元璋为保身立业,稳定皇权,大搞屯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行军屯民屯,建立稳定可靠的粮食基地,在内地卫所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对移民屯田,开垦的荒地,承认产权,补贴耕牛种子。当年朱元璋在宿松龙湖集结舟师,训练水兵时,在佐坝金碧岭及洪岭一带有过屯兵军垦的先例,还有石良在朱元境的西征、南征和激战鄱阳湖之中,尤其是在组织粮草及运输等后勤保障上都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立下汗马功劳,更何况朱元璋当年被陈友谅围困于鄱阳湖,粮绝,有过“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这些朱元璋都记忆犹新,没有忘记。但朱元璋许诺的太多,不可能都如实兑现,对石良这类人怎样封,直拖到洪武三年,朱元璋硬是来了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一方面为兑现承诺,稳定皇权,封一些虚设无实权的官爵:另一方面通过就地原籍封賜,既便于控制又正好利用这些新贵族为贯彻实施军屯民屯政策服务,在原来的基础上给子更多的享受和特权,如封石良为武节将军,统兵元帅,这些都在石良的料之中,并安于现状,乐于接受。石良审时度势,向朱元璋提出退隐,这时的朱元璋因未兑现以前的许诺感到内疚,特许石良在宿松老家按规格造九重的官厅“相府”,赐封“田园宰相”。有了“田园宰相”之封,自然石良出生的杜溪庄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称呼为“石宰相屋”了,而石良死后所葬的坟墓也因之而叫“宰相坟”了,墓后并明太祖朱元璋的诰敕碑。因此石良的“田园宰相”和“石家宰相屋”就在这样的形势和大环境下形成的。
  “石家宰相屋”作为历史被流传和记录下来,而以石良为代表的“田园宰相”和“石家宰相屋”既有军屯的性质,又有民屯的色彩。

  二、石良献粮

  陈友谅在马鞍山采石矶使人杀了徐寿辉,即皇帝位,国号汉后,朱元璋、刘伯温在应天(南京)卧室密议,除劲敌先败陈友谅,后攻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第一步使计在江东桥大败陈军,收取太平、安庆。龙风七年小明王封朱为吴国公。陈友谅不服输,再度遗将攻下安庆,朱元璋盛怒,决定溯江西伐,巨船舰队竖大旗,书“弔民伐罪,纳顺招降”八个大字,又使反间计让陈友谅杀了朱元璋劲敌汉军重将双刀赵普胜之后,又一鼓作气攻下安庆、九江。陈友谅守将丁普郎、傅友德全军归附,陈友谅逃至武昌。至此,江西州县和安徴沿江州县及湖北东南部全归朱元璋版图。这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己不相上下了。
  宿松小孤山雄居长江之上,扼吴楚咽喉,此时朱元璋的军事指挥部就设在小孤山上,沿线驻扎了很多的部队。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连年兵荒马乱之年,组织庞大的军粮何等的困难?深秋之夜,在小孤山上,朱元璋没有和马秀英(马娘娘)同房,而一连几夜与刘伯温同卧一室,商议解决粮食的办法。刘伯温此时也很少意,只见是倒头便睡,朱元璋哪里睡得着,总是深夜在室外踱步。一日半夜时分,朱回房把刘推醒,道“刚才我望到小孤山西北边天空出现大片火光,祥云翻腾。”刘伯温一骨碌子站起来,说,“恭喜吴国公,贺喜吴国公,这是吉祥预兆,军粮有望解决了。朱元璋说“喜从何来”?刘伯温说“陈友谅长期陈兵于鄱湖湖口对江的宿松洲头、汇口、程营和黄梅县的段窑一带,主公可知道宿松势力大、武艺强的乡团首领石良开了泾江,从水路运送粮食给陈友谅的故事吗?主公明天可在乌池、坝头一带设暗卡守候,可知分晓。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神机妙算,心里有数。第二天便在坝头设卡截粮,到傍晚未见动静,正准备撤岗时,忽见坝头通江港内涌出很长很长一队木船。朱元璋断定这就是石良的运粮船队。石良也料定朱元璋必设卡截粮,这时石良已料陈友谅的大势将去,为顺应历史潮流,安定社会,已决心转而主动支持朱元璋了。
  未等朱元璋的人靠近,石良便主动走出船舱,上得岸来,快步走向朱元璋的后哨,高声喊道“尔等可是吴王将士?”朱元璋甩开卫士迫不及待,就跨到了石良面前高声问道“船装何物?运往何方?石良一眼便知问话的就是朱元璋,便回答道“草民石良奉天意民意为吴王献粮,愿为吴王效力尽忠,草民安排粮到此后,即派人赴吴王营地安排接收。”朱问“真的这样?”石回答“哪敢假心”,朱元璋严肃对石良说”“如若真心送粮,日后封你宰相”,就这样接纳了石良,
  朱元璋是一个很有军事和政治头脑的人,在他的军队中有很大部分都是敌军的叛将,降将和士兵,这些人绝大数都为朱元璋做了很多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石良原本是地方上一个有势力有影响的武装自卫乡团首领,后来跟随朱元璋,在维护地方治安,为朱元璋实施军屯,农屯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等方面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石良—元末明初宿松的大企业家

  石良家族数代系当地名门旺族,石良为抵御元末战乱流寇騒扰,承祖业,养兵屯田,搞联防,乱寇十年不敢进犯,保住了宿松沿湖一带的安宁。
  从政治角度,在元末较长时间的战乱灾荒之年,除能維持沿湖一带等地区这么多居民的生活和为抗击流寇,捍卫地方安宁近千人的乡义团勇的生活。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更何况是在朱元琼与陈友谅交战于鄱阳湖的前后,都为朱元璋运送了大批的粮食及战略物资,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从经济角度,石良所经营的不仅单是生产粮食的农业,而且还有众多渔船的捕捞业和运输木帆船的水上运输业。因生产及生活的需要,伴之而来的还有渔船及运输木船的建造和修理,农具和一般生活用具器皿的生产加工以及粮食的加工等,再有米行、布行、药行等商贸及服务性行业。
  还有这之前石良所开挖的“石良河”,为一条通江运河,集战略水利、商贸及运输于一体,意义甚大。石良家族许多行业都有明确的分工,已经形成了一种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方式,相似于近代大型的地主庄园,难怪我在风阳摘社教时,风阳的朋友称石良为“鄂东”(误)的地霸,也够确切。还有明初,石良识时退隐,朱皇帝通过原籍就地封赐,利用这些贵族为贯彻实施军屯民屯战略服务,且在原来的基础上给以更多的享受和特权。如封石良为武节将军,做统兵元帅,在宿松家乡屯田千户所,管军正千户,赐“田园宰相”。这些都可见石良庄园规模之大。经营之广,也足以说明石良可称元末明初宿松的大企业家。

  四、石良与朱元璋在宿松的军屯民屯

  朱元璋的军屯最早是借鉴石良在家乡的军屯农垦经验,于1358年(元顺帝至正18年)在宿松的佐坝及周边沿湖一带,具体由朱元璋委以元帅康茂才为水部营使官指挥实施的,直至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战争结束。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全国再次实施军屯民屯,在宿松有以朝封武节将军,统兵元帅,屯田千户所管军正千户的“田园宰相”石良和朝封南京大都督断事,授奉议大夫暑庸田令,赐采地的陈汉二人为代表的新型地主阶级(1965年筆者在风阳搞社教时,当地百姓称二人为“哪东”地霸)的军屯兼民屯。又有在洪武年间先后从江西移民96姓到宿松复兴地区等来充实户籍,并多以姓氏设营圈地而进行的民屯,如程营、王营、占营、史营等。这也就是朱元璋军屯民屯的战略策略形成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356年3月朱元璋攻破集庆(南京),得降将陈兆先和水兵元帅康茂才,并采纳江南老儒朱升“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58年被委以元帅康茂才为水部营使官,责令兴修水利,分巡各地使水蓄泄得宜,限立章程、开垦荒地,且耕且战,除本部食用外,还要求有存粮。并抽调民间壮丁,农时耕种,闲时习武陈战,卫护地方安宁。
  第二阶段形成于此后朱元璋西征,首战拿下安庆,取信州、袁州(平汉录)后,“即安营扎赛于小孤山及周边地区,此时宿松湖区地方团勇石良,已由支持陈友谅转而支持朱元璋了。石控制着宿松除龙湖、感湖以外的所有其它的湖面和水面,拥有很多的渔船和运输船,尤其是掌握着大片土地的屯垦,成为名符其实的大粮仓,是战时粮食供应的主来源之一。这实际是朱升“挖洞广积粮”理论的体现,也是朱元璋实施军屯民屯的借鉴。直至明初,朱元璋继续实行并发展了军屯民屯的战略思想,为稳定皇权起了积极作用。
  明初,百废待兴,长期的战争破坏,民多逃亡、很多地方城野空虚,田地荒芜,成无人之地,朱元璋怕皇权旁落,一方面起用新地主阶级和文人做官,以猛治国、贤否不分,善恶不辩,功臣多被无辜杀害。另一方面靠皇族的威力保身立业,大搞屯田,实行军屯民屯,荒田系在官之数,建立稳定可靠的粮食基地,充实军粮,省费用减财负。在内地卫所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对移民屯田,开垦的荒地,承认产权,补贴种子,耕牛。移民屯田从政治上的另一种意思实为“掺沙子”。据风阳的朋友讲,当时风阳一方面向山东,河北等地移出六万多人,一方面同时又从江苏的镇江、苏州、无锡和浙江的嘉兴、湖州等地移入风阳十六万余人农垦民屯。

  五、兴公益传真善

  宿松石氏“六顺堂”,称一邦望族,开百代宗风。“家风百世擅箕裘”,“江湖廊庙一般心“。族裔禀承宗风家训,兴公益慈善,义举传家七佰余年。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建桥地渡、造福乡里。自明初石良起至清代,石氏建修桥施渡主要有:荆桥,明初石良始建荆桥,后裔踵修:赤冈渡,明坤石思琳施渡数十年,到清初石思琳子石颂功倡募,乾隆庚辰职贡石圣瑛及子石楼续施渡并董理,嘉庆甲子乡义石琼玉等募置长岭铺徐家大屋田及官圹陇田共十三亩六分为资田,董理十余年,已卯年公举石楼子稟生石效灵等接董其事,益置近地朱容庄田十三亩九分,粮册同入荆赤渡:八达桥,明宏治年间乡绅石枋捐建:捎衣桥,明成化年间乡绅石琏捐建:白龙桥,明成化年间乡绅石宪捐建;板桥,清康熙乡义石文英倡修,嘉庆辛西年英子续修:白石滩桥,清乾隆乡绅石星平等倡募建:县西河大桥,清嘉庆丁丑年间,由候选县丞石国泰,翰林院编修石葆元及侄等族人捐募踵修;筑墩渡,清嘉庆庚辰年间,庠生石符东等捐资倡募,时增生石式金遵父候选县丞石国泰遗命,捐资艮七百余两,合众捐、共得艮千余两,置田六十六亩余,在渡之北岸造渡屋一区,兼息行人避风雨
  二、捐建书院建修学宫庙祠、河堤县志载:清乾隆戊辰年间绅石述同弟及侄捐屋义学(今松兹书院):石之珍捐助义学,修城隍庙井济贫乡里:清嘉庆戊午年间,绅石之综捐修崇圣祠:清乡绅石补失捐修学宫(文庙)并庙:绅石山捐书院屋数楹:绅石飞熊捐修书院并新河和西河地:绅石汝莹捐茸学宫(即文庙):石英义修振英祠。
  三、震灾济贫。宿松石氏“六顺堂”稟承济困扶贫,仁慈节孝的族风家训、尤自石良起,其族裔为和谐宿松,传承慈善文化,都相继作出典范,名扬千古。据清道光志载他们之中有明代石桧,为石良之曾孙,明成化大饥与弟各捐粮伍佰担震灾:石谦逢灾年常济粮乡里;石继耀济贫乡里:石颂广崇大饥、开库放粮,并施粥济之:有清代的石英扶贫于乡里,灾年开仓济粮:石云,捐奉扶贫,救助贫因户御寒过冬:石继耀、石之琼、石圣英扶贫济困乡里。

  六、石良在邵阳湖决战中的作用

  朱元璋西征是从1361年起到1364年朱元璋在武昌受陈理(陈友谅子)降汉亡止,前后四年1360年陈友谅攻应天(南京),在马鞍山采石矶杀主徐寿辉,自立为汉王,回江州(九江)。时群雄中友谅军力最强,疆土最大,野心也最大,朱元璋与刘伯温在应天密谋针对主要敌人,主动出击,集中力量先除陈友谅,再除张士诚等,然后北取中原(明太祖实录卷八)。方法是引蛇出洞,造成有利战机。1361年初,朱元璋使计在江东桥埋伏重兵,胡大海进上饶后路,全歼受骗的陈友谅主力,俘虏两万多,下安庆,取信州、袁州(平汉录)。陈友谅不服输,于1361年7月又遣将攻下安庆,朱元璋大怒,又亲溯江西伐,巨舰上竖“弓民伐罪,纳顺招降”八个大字,再次使计陈友谅杀了朱元璋的死敌骁将双刀赵普胜,众将又纷纷投降朱元璋,趁友谅将帅不和,一鼓作气攻下安庆、江州,扎寨于小孤山,江州陈友谅守将西普郎、傳友德全军归附,友谅逃奔武昌,这时元璋的军事实力已经可以和友谅一决雌雄了(明太祖实录巻八?平汉录)。1363年张士诚部将吕珍攻下安丰,朱元璋亲率军救援。陈友谅趁机围攻洪都(南昌),占领了吉安、临江、无为州。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大舰数百,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代、撞倒山,载家小百官空国而来,自以为必胜。洪都守将朱文正(朱元璋亲侄)坚决死保死守,85天攻守战,双方损失惨重,直到7月初,朱元璋急撤安丰军增援洪都。洪都解国后,又于1363年(元至正23年)7月,在刘的建议策划下,集二十万水陆军封杀围剿陈友谅的六十万水陆大军。即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明史卷123陈友谅传)。这是一场双方决定生死存亡的恶战,在决战是,朱元璋的主力是朱元璋亲统溯江西征的汤和、胡大海、朱文正等队伍,其次是西征战役中以陈友谅属下为主的倒戈的降将叛军。再次朱元璋向来重视战前粮草先行,而石良在军屯民屯中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为朱元璋运送粮食中也功不可没,当然这次的任务一是运送江保障粮食和武器的补给,二是安定后方,以其地方决战前4天朱元璋就伏兵封锁了湖口到长江的出口,堵住陈友就的归路,关起门来打。陈友谅军船舰高大,联舟布阵,而朱元璋仅号称20万军,又多为小船,优劣悬殊。但朱元璋最大的优势一是粮食充足,又有洪都在宿松后方粮食的接济;二是士气高,上下一心:三是船小调动自如,主要用火攻,火器齐发。而汉发后路切断,决战前朱元璋事先一方面督促石良通过“石良河”南渡在鄱阳湖东边及西北边朱军駐点源源不断地运送并屯储了大量的粮食,还有其它急需的战备物资。并另一方面粮尽兵疲激战36天,陈友谅不支关键时刻,右金吾将军、左金吾将军又相继率部反戈投降朱元璋。陈友谅觉大势已去,决定突出湖口、却前后受阻、当刚从船舱中伸出头来察看军情时,猛遭一阵飞箭致陈友谅中流失死,残部载友谅尸和太子理拼命突围,夜逃武昌。仅七月二十ー日汉军就战死六万多人,元璋军也死了七千多人。元璋骁将宋贵、陈兆先、张志雄、韩成、丁普郎等也战死。(国初群事略卷四汉陈友谅、明太祖实录12)。

  七、石良的军事谋略

  元末战乱不堪,寇盗四起,宿松为重灾区。为抗击流寇,保安宁,元顺帝至正六年应安庆宣慰副使余阙的安排,一个由乡绅义勇组织的群众性的建寨筑堡活动迅速兴起。其时尤以吴仕杰的白崖赛,石良的上下石家寨和陈汉的架山寨最为有名。因此后来宿松历史有唐建庙,元建赛,明建桥最多之说。
  石良招募义民习武守赛,组织乡里民众联防,闲时练兵耕种,战时出击,形成一种军屯军垦,军民联防的模式,这些也为朱元璋后来的“军屯民屯”提供了信鉴和效仿作用
  精兵就要训练有素,因此习武、练兵是石良治军的一个重要环节。元顺帝至正年间,余阙任安庆宣慰副使期问,其多数时间是在宿松渡过的,并曾在乌轮庙演武厅练武,又在乌轮庙上侧伐树架设木板桥,迎战红巾军,经激战御红巾军于此,红巾军溃之。此桥后称通武桥,并改建成石板桥。后来石良亦效余阙常带团勇义军习武于乌轮庙前演武厅,并还时常过“通武桥”演习拉练。为日后在河西山车鼓岭御击红巾军打下了基础。
  石良的军事课略,主要体现一在城西车鼓赛(岭)抗击红巾军的战斗上,元至正年,徐寿辉部红巾军欲经城西攻战宿松县城,而此时余阙的元军守城兵力不足,应余阙的要求,石良担当守城的主力,石在城内玩空城计,除安排少数元军站岗放哨外,余大部兵力都拉到城西入邑关隘车鼓寨驻扎防守,并在河西寨上虚设营点,战斗时以放边炮,击鼓敲锣助威,虚张声势,吓唬敌人。一次红巾军刚入境即遭伏击,经缴战,红巾军溃逃,一时不敢进犯。二在二郎河的抗击红巾军的战斗上,1346年(至正六年冬十月)一支来自黄梅冯茂山的红巾军欲经二郎河转道攻取宿松县城,石良又应余阙之邀,在二郎河设关阻击,石良设计兵驻二郎河东西两岸,主力驻河西茅山赛,其余驻河东江家察。红巾军沿驿道经界岭入境,来势凶猛,长驱直入到二郎刘坡,石良正面阻击几个回合,且战且退到河东,有意识放红巾军过河,待红中军全部追过河约半里时,隐于河西茅山寨的石良军突然从后路以猛虎之包抄,扑向红中军,切断退路。前后夹击,就这样把措手不及的红巾军打得落花流水,残部溃逃回黄梅。数日后,红巾军再犯,过界岭己至铜铃桥,石良闻讯接报,即刻带兵主动反击,一路激战,直把红巾军追杀过界岭15里的黄梅停前,才收兵回到了宿松。

宿松买房,上宿松房产网,认准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