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596|回复: 0

[本地资讯] 原来宿松是这样来的,安庆各县市名字的由来你都知道吗?

2170

主题

2175

帖子

1万

积分

真探组

发表于 2019-10-14 08:59:14|来自:中国安徽安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老的安庆有八县一市,县市名字的由来,无一不体现古人的智慧,有历史,有故事,更有不一样的风景,亲们觉得哪个地方的名字最浪漫?
  有网友说:诗意的怀宁,威猛的桐城,性感的潜山...
  桐城猛虎怀宁不入潜山去,宿松白鹤太湖无鱼望江飞

  安 庆  “安庆”这一称号,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史志方面没有作出详确的记载,《怀宁县志》上说得也很迷糊。现依据有关史志记载和考证,它的发生、演变以及意义大致如下:在北宋初年还称作舒州同安郡团练、后来升为防护。由于团练、防护都是管理当地军事的设置,因而一般只称舒州同安郡。到了徽宗赵舍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防护晋级为军,改称“德庆军”。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由于广东设置了德庆府,当地称号不能重复,于是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安庆”这一称号从此在史籍、地志上呈现。在南宋宁宗元年(1195年),赵扩即皇帝位时,由于他在做皇帝这前,曾任过安庆军节度使,安庆军成为他的发祥地,因而又将“军”升为“府”,改称为安庆府,这一称号就此沿用到后世。安庆这个称号,则含吉利之意。宋代用“安”字和“庆”字命名府称的许多,如重庆、兴庆、宝庆、绍庆、肇庆、同庆等都用“庆”字;再如德安、临安、瑞安、延安、安福等都用“安”字,安庆府就归于这个领域。
  
222222222222222.jpg
塔桥神韵

  宿 松
  “宿松”之名始于何时,至今学术者存在较大争辩。一说始于晋武帝平吴(公元280年),一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前者见诸《和平寰宇记》、《辞源》等典,后者载于《隋书》、《旧唐书》等籍,已为官方所采信。隋文帝杨坚一统宇内,在开皇十八年,一次更改了140多处带有前代姓名和重复县名。其间齐郡之高唐县与同安郡之高塘县字形相近、读音相同,遂改高唐为章丘、高塘为宿松。但不论改于何时,有一点能够基本确定,“宿松”一词的意义就“陈旧的松滋”。宿松称号,有另一说法也颇有意思。宿松本名松兹,所以松兹**的招牌许多。但后来湖北有一松兹县,重名了,因而我们改了,叫老松兹。宿者,老也。
  
timg (5).jpg
孤山独秀
  宿松境内有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小孤山、九井沟,南国小长城——白崖寨等著名景点。


  怀 宁
  “怀宁”自东晋建县已1500余年。县境商周归扬州,春秋隶皖桐,战国属吴楚,秦隶九江郡,汉以后为庐江郡之皖县。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设晋熙郡,以皖县原址始建怀宁县,取永怀安定之意。县治梅城(今潜山县)。南宋嘉定十年移治皖口(今山口镇)。景定元年(1260年)随安庆府迁宜(今安庆市),府县同城。与安庆府同治宜城(今安庆市)达650余年,史称“首府首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府,怀宁县城亦省垣地址。抗日战争期间,县府迁石牌,抗战成功复迁安庆。1950年末,市县分设,从此,定治石牌镇。2002年,县城从石牌搬迁到高河。
timg.jpg

  孔雀遗梦
  怀宁,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境内“为众山之祖”的独秀山与天柱山遥相竞奇,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堪称一绝。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文化园也坐落于怀宁,园内有孔雀台、焦刘墓等大量历史遗迹;怀宁还有乾隆牡丹、安徽龟化石遗址、王家山新石器遗址等诸多人文景观;其中省级文物“金鸡碑”,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中国电影界“金鸡奖”由此得名;另外,境内还有铁砚山房、陈独秀墓、海子故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桐 城
  “桐城”前史悠久,古称桐国。早在原始社会,即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殖。悠长岁月中,百里之地阅历了沧海桑田的演进与革新。周置桐国,为楚附庸。秦为舒县地,隶九江郡。汉魏六朝时期,先后称舒县、枞阳县、阴安县和吕亭左县,建置不定,从属多变。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改为桐城县,隶盛唐郡,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未变。宋代历属同安郡、德庆军、安庆军。元代属安庆路。明初属宁江府,后属安庆府。清代属安庆府。民国3年(1914)属安庆道,17年属安徽省榜首行政督察区。1949年2月桐城解放,析东南乡大部区域为桐庐(后改为枞阳)县。1949年7月,桐城民主县政府改称桐城县人民政府,9月改称桐城县政府。1950年10月,桐城县政府改称桐城县人民政府。1952年始,从属安徽省安庆区域。1996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桐城撤县设市,仍称桐城市
7.jpg
  
六尺巷
  桐城是文坛“ 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素有“七省通衢”之称,享有“ 文都”盛誉,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除此之外桐城境内还有全国闻名的六尺巷和孔城老街,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正是桐城人。


  枞 阳(现已经划归铜陵市)
  枞阳前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便在此生息、繁殖,西周时为长子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设县治,名日“枞阳”。其县名由来,说法有三:一、从古长子国,《左传·文公卜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长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木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timg (6).jpg
  
浮渡奇峰


  太 湖
timg (1).jpg
  “太湖”在我国古代史籍中,太湖县名最早见于《宋书·州郡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吕亭二县,属晋熙,后省,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46年)复立。”当时的县名是“太湖左县”,本来南朝宋、齐年代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所置的县叫“左县”,由于那时习称“蛮民”为“蛮左”。可见相对于中原区域(黄河流域)而言,这儿开发得晚一些。最初对县官的称谓有两种,一种称“令”,一种称“长”,二者的区别在于辖区的巨细。例如秦汉时县官辖区万户以上的叫“令”,万户以下的叫“长”。太湖左县的县官在《宋书·州郡志》中称为长,可见是个户口不多的县。太湖左县于公元四世纪四十年代建立之后,中心一度撤并,六十年代又康复了。齐代即改称“太湖县”,去掉了“左”字。依据《隋书·地舆志》记载,太湖县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晋熙县”,到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恢复了原名,称太湖县。另据《隋书·地舆志》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太湖分红青城、荆阳二县,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青城并入荆阳,次年吊销荆阳,复置太湖县。
timg (2).jpg
  
花亭碧水
  银鱼、白鱼、白虾为太湖三白,也是当地著名特产,境内有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以及罗河谷漂流等,其中五千年文博园被誉为来长三角不得不去的地方之一。



 望 江
  “望江”县定名于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今县境内古无县以上政区设置。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加强军事建设,始于东晋在今县城东10 公里处设大雷戍,以雷池为名。雷池地名众所周知,成语中“毋越雷池一步”就是指此处。这个典故,《通鉴纪事本末》交待得十分清楚。据载,依仗庾太后权势的颍川大族中的后兄、中书令庾亮擅权,原本疑忌苏峻、陶侃、祖约,命温峤镇武昌以挟持之。咸和二年(327 年),庾亮征苏峻入朝,终于逼苏峻、祖约反晋。历阳镇将苏峻举兵谋反,进攻晋都建康(今南京市),江州刺史温峤闻京师危在旦夕,准备发兵平叛。庾亮因恐握有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浑水摸鱼,急令温峤切勿东进,并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可见雷池的战略地位。自东晋设大雷戍后,很多驻军的军需基地设在邻近。其间,为处理武器和日用器具的锻炼制造场所就会集在今望江县城,并构成中心,地名因之叫新冶。东晋末年,平息桓玄之乱后,义熙九年(413年),设晋熙郡,在新冶置新冶县,为今县境内设置之始。新冶县名,乾隆《望江县志》说:“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阐明新县缘于新冶铁官而名。陈太建五年(573 年),置大雷郡(治新冶)。十一年,地入北周。隋代北周后,于开皇三年(583 年),废大雷郡,留新冶县。十一年,改新冶为义乡县。县名据乾隆《望江县志》说:“陈隋间,县有烈士助国平难,隋文帝旌为义乡。”十八年,因县治逼江,而易名望江县。自此,县边境已定,县名、县治至今不变。
timg (7).jpg
  雷池水岸
  望江一面负山,三面临水,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有雷池、武昌湖、香茗山等景点,还有吸引央视直播的50万亩油菜花田。

  岳 西
  “岳西”县名由来文献记载有两说:一说因山命名。民国25年(1936年)《安徽民政工作纪要》第76至77页记载:“(二)建立岳西县治……新县区域,适居潜岳之西,即以岳西名县。”“潜岳”指潜山天柱峰,此说撒播广泛,契合岳西地舆方位,文字记载与建县同期,足以征信。另说因人命名。民国37年版《中华年鉴》下册第779页记载:“中心为完全绥靖当地,特将鄂豫皖边区之金家寨置为立煌县,瓦屋岭置为岳西县(属皖省),新集置为经扶县(属豫省),浩瀚店置为礼山县(属鄂省),以办理善后,立煌为赞誉卫立煌之战功,岳西为留念剿共殉职之岳维峻(西峰),而经扶则为赞誉刘峙之勋绩。”岳维峻,字西峰,曾任国民二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4师大将师长。民国20年3月,充任蒋介石大别山剿共急先锋,于礼山县(今大悟县)双桥镇被赤军俘获,后于经扶县(今新县)新集镇毙命。岳西峰未曾到过岳西县境地,岳西也无瓦屋岭地名,因而以岳西峰之名名县与今岳西县无必然联系,难以令人相信。但此说撒播颇广,有老赤军、前史教师、地名研究人员屡次致函安徽省政府,坚持此说,要求更改岳西县名。省政府责成本县查询核实,本县于1956年、1965年、1985年先后三次安排人员查询。1985年由省地名办、县志办、县民政局组成联合查询组,赴京、沪、宁、鄂、豫、皖及有关县市档案、史志部分查询,后以县志办人员为主,编撰详细的查询陈述和《岳西县名新考》(《安徽史志通讯》1985年第4期宣布)。查询陈述和《新考》文章以为,《中华年鉴》中的文字记载存在三个疑点:榜首,建县时刻不明确,4县为3个年份所建,《年鉴》概而述之,略嫌抽象;第二,建治地址有收支,岳西无瓦屋岭,而岳西峰被俘的湖北礼山县(今大悟县)双桥镇边有个小地名“瓦屋岭”,如当年在礼山县建岳西县尚无谴责,而“流浪”到今之岳丙建县,难免有移花接木、貌同实异之嫌;第三,取名方法不一致,立煌、经扶两县均取卫立煌、刘峙的姓名名县,而岳西取其姓和字号中一字名县,这种形式实属罕见。再说,岳西建县时的安徽省主席刘镇华与岳维峻早有仇隙。民国13年,岳维峻率国民二军于河南一举消灭刘镇华的憨天琨部。15年3月,直奉联军进犯国民二军,岳维峻退往陕西,经过豫西时,被联军陕甘总司令刘镇华声称十万的镇嵩军打得人败,岳维峻只身逃走,被晋军俘获。蒋冯阎大战之后,岳维峻、刘镇华虽都改换门庭,投靠蒋介石,但之前双方冲突两年之久,互相消长,共损兵20万的夙仇难遣于怀。岳西县治是在刘镇华掌管下谋划的,刘镇华是否赞同岳西为留念岳维峻,是否从中作梗,现不得其详。因而,以人命名难以结论。查询中发现《安徽民政工作纪要》中以山命名的记载,文献时刻与建县同期,比《中华年鉴》早12年,“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能够确定岳西是因“潜岳之西”命名。1985年8月,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评论,赞同查询陈述观念,确定以山命名来历,决议不改县名,后经县人大常委会复议,陈述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函复,原则赞同岳西县人民政府的陈述定见。
timg (4).jpg
  司空妙道
  境内有鹞落坪、深村红叶、明堂山等景点,其中茯苓、天麻、杜仲、麝香、石斛等30余种名贵药材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潜山
  “潜山”周时属皖国,汉属皖县,晋末属怀宁县。元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析置潜山县,因境内潜山(即天柱山)得名。明、清属安庆府;民国时期,先属安庆道,后属安徽省榜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安庆专区。1949年4月至建国后的1952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此后1971年3月,改称安徽省安庆专区潜山县;又后,至1979年末,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区域;再后,又改安庆区域为安庆行署。潜山县相沿从属之,至今未变。

timg (8).jpg
潜山鸟瞰
  潜山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的美誉,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粮食大县和安徽省十大药材基地县。潜山是京剧的发源地、是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的生长地。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境内有古南岳——天柱山、中国禅宗文化发祥地之一天柱山麓的三祖寺、金紫山森林公园、板仓自然保护区。
  这些县市名字的由来,无一不体现古人的智慧,有历史,有故事,更有不一样的风景。
  信息来源:大众娱乐说







宿松买房,上宿松房产网,认准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